(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936年凯恩斯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凯恩斯投资理论的产生,他在书中提出了投资变化和收入变化关系的乘数论,总投资增加时,收入的增量将是投资增量的n倍。这个n就是投资乘数。如果以ΔI表示投资增量,以ΔY表示国民收入增量,则投资乘数n=ΔY/ΔI,国民收入增量n倍于投资的增量。同时乘数作用是双向,亦即投资的减少会引起收入n倍减少,表明投资对经济的影响会逐渐放大。
加速数原理首先是由Clark(1917)提出,在其基础上哈罗德于1939年提出了简单的加速数模型―哈罗德模型:K=v.Y其投资函数It=Kt-Kt-1=v.(Yt-Yt-1)K代表资本存量,Y代表产量水平,v代表资本―产量比率即加速数。该模型假设v不变和资本存量可以调整到最优。正是该假设构成了该理论的缺陷:在现实情况下、计划的投资量与实际的投资量是有差异的,资本大部分情况下不会得到充分发挥;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资本和劳动力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不是一成不变的。为克服该理论的缺陷,考伊克提出了资本调整原理的投资理论,克服了加速原理的第一个缺陷。
该理论假设以往各期的产出水平对当期资本存量的影响呈现几何级数递减:Kt=v(1-λ)∑λi.Yt-i(0Kt-1=v(1-λ)∑λi.Yt-i-1(0其投资函数为:It=Kt-Kt-1=(1-λ).v.Yt-(1-λ).Kt-1③该式表明:t期的投资量取决于本期的产出水平、上期资本存量以及v、λ值的大小。基于加速原理和乘数原理。
1939年萨缪尔森综合了两者的相互作用原理提出了乘数-加速数模型:Yt=Ct+It+Gt④Ct=b.Yt-1,0It=V.(Ct-Ct-1),V>0⑥其中Yt和Yt-1分别表示t期和t-1期的收入,Ct和Ct-1分别表示t期和t-1期的消费,It、Gt分别表示t期的投资和政府购买,b为边际消费倾向,V为加速数。该模型试图把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结合一起对经济周期作解释,同时特别强调投资变动的因素。同时该模型证明了收入的变化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和加速系数的变化。边际消费倾向决定乘数,加速系数是由于收入的变化导致的投资支出的变化。该模型还表明了投资的增长会引发多种结果,包括收入的持续与非持续增长。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根森采用边际分析方法,以市场完全竞争、生产要素相互替代可能为前提,带有很多古典特征,提出了旨在研究以长期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厂商最优投资行为的新古典投资理论。乔根森把分析的重点放在企业行为主体上,以达到最优化投资决策,其模型中包含了利率、价格、产出、资本使用成本等许多经济因素。克服了加速数原理的资本存量固定的缺陷,是个相对动态的模型。后来又经过卢卡斯、古尔德、特雷德尔、宇泽弘文分别对其修正,形成了投资的调整费用模型,并且逐渐成为新古典投资理论的核心内容。